百态哥 社会热点

韩国商品为什么在华不吃香了 主要是品质不咋地日本韩国都比较爱偷工减料

2023-04-02 23:24:30

李尚勋则注意到,其实在2005年的时候,中国进口商品市场中的韩国商品的占有率就达到过11.6%的峰值,然后有一段小幅度下降;到了2015年又上升到了10.9%,但后来就逐年下滑,所以说2015年是个很明显的转折点。

对于这一现象,他列举出三方面的因素。首先是中国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的提高:中方优化产业和经济结构,实施了以创新驱动为主导的发展战略,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、互联网+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,提高了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。这就导致在钢铁、机械、电子电器等领域的韩国产品被中国国产商品替代。

另一方面,这种现象与中国进口商品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有关。李尚勋分析,中国经济维持了很长时间的高速发展,进口规模飞速增长,很多国家都在努力增加对华出口。按照整体趋势来看,在2015年以前,韩国商品的占有率逐渐取代了日本,但在2015年之后,韩国被东盟取代的趋势愈发明显。

此外,半导体是韩国对华出口的主力产品,占据了对华出口约30%的比重。但台湾地区对大陆的半导体出口增加较快,也对韩国产品市场占有率的下降起到了一定的影响。

“一边是中国品牌的壮大,另一边韩国也面临着信任危机。”石先进提到,2015年过后不久,韩国政府一意孤行引发萨德风波之际,中韩关系受到严重冲击,中国国内对韩国观感普遍恶化,导致中国民间消费对韩国实体商品及服务类产品的需求大为缩减。也正是在这个时期,在中国优化经济结构和政策红利的驱动下,厚积薄发的中国企业逐渐成长并壮大起来,技术和品质获得了大幅提升,推出了很多新的产品。中国电商发展也促进国产品牌的营销,使高质量国产品牌在中国市场有了立足之地。

“除外部环境外,韩国品牌的营销没能很好地跟上中国市场环境变化。”石先进认为,一方面是价格因素,部分韩国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定价过高,多数中国消费者对价格还是比较敏感,高价不符合中国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和需求。另一方面,部分韩国品牌没能在本地化和差异化方面下功夫,许多韩国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定位缺乏差异化,无法凸显其与其他中国品牌的区别,难以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和信任。

“中国消费者不再一味追求进口货,消费偏好回归理性,特别是一些韩国产品质量问题引发了公众的担忧和质疑,比如三星手机频发爆炸和自燃事件,也导致中国消费者对韩国品牌信任度下降。”

日韩商品“不香”了,但部分领域优势仍在

和韩国商品一起失意中国市场的,还有一些日本品牌。“十年前还感觉日本货自带高端的标签,但不知不觉间,如今添置家电或汽车时很难首先想到日本品牌了。”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这样说道。

1979年,松下电器与中国签订协议,拉开了日本家电企业在中国发展事业的序幕。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,日本品牌在华遍地开花。国泰君安证券统计的历史数据显示,1990—2000年这十年间,日系品牌的销量、占有率均达到历史巅峰,松下一度占据近20%的中国彩电市场份额。

“那时候,中国的产业能力无法满足人们日益高涨的物质需求,多数中国人成了日本品牌家电的拥趸。”石先进说。进入21世纪,在国内品牌壮大、民族情绪和价格战带来的市场压力下,许多日本品牌开始黯淡下来,拖累了其在全球市场表现。

根据德国数据公司Statista统计,2020年全球主要家电制造商前五排名为海尔、LG、惠而浦、美的和BSH(博世及西门子)。电视方面,TCL、海信、小米、创维等销量靠前;空调方面,格力、美的、海尔长期占据全球市场的前三。

遭遇“骨感”现实的还有一众日本车企。据日本“东洋经济在线”网站报道,日系车在华乘用车市场的占有率从2020年的23.1%大幅下降到2022年的17.8%,而2022年日本品牌在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占有率仅为1.7%。

“市场竞争是残酷的,随着中国国产品牌的崛起和新消费趋势的出现,日本商品在过去的优势领域受到冲击是必然结果,至于未来如何,还要看外部环境、市场的走向和企业能否把握机遇了。”

石先进认为,对于日韩企业来说,他们在对华贸易的产品和市场策略上不尽相同,有各自优势领域,面临的情况存在差异。